close

遵循七養訣氣足百病滅

閒暇之際,翻閱元朝鄒鉉所撰《壽親養老新書》,書中有一首“七養訣”,訣曰:“一者少言語養真氣;二者戒色欲養精氣;三者薄滋味養血氣;四者咽津液養髒氣;五者莫嗔怒養肝氣;六者美飲食養胃氣;七者少思慮養心氣。”細讀詳審,耐人尋味,堪稱防病保健、益壽延年的法寶。現作淺釋。

 

少言語養真氣 少言語是指說話要戒急戒快戒喋喋不休。真氣又叫“正氣”,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氣相關,故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。一個人若經常喋喋不休大聲叫喊,就必然要消耗肺氣,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,致使體內正氣不足,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。有些人追求刺激,群聚一起搞惡作劇以取樂,犯呼亂叫,嬉笑不已,只會損精耗氣,使人精神飛馳,血氣流蕩,變生他疾。

 

戒色欲養精氣 戒色欲,指的是房事要節制。孫思邈曾指出:“姿其情欲,則命同朝露也”。姿情縱欲,對房事不加節制,必然使精液枯竭,真氣耗散,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。房事過度主要是損耗人的精氣,而精氣為養生之本。精氣損耗就動搖了生命的根本,所以健康和長壽就難以保障。因此,房事不可過度,應善自珍攝,節欲養精。

 

薄滋味養血氣 薄滋味是指多食蔬菜、瓜果、清淡素食類,少食肥肉、烈酒、辛辣、油膩之品。只顧滿足口欲,貪圖膏梁厚味,嗜食美酒佳餚,整天大魚大肉,無所顧及,有損身體。《醫學心悟》主張:“莫嗜膏梁,淡食為最。”《呂氏春秋》指出:“凡食無強厚味,無以烈味重酒”。告誡人們少吃葷食,不要貪味。飲食五味不要太過,特別是不要太鹹,要嚴格控制食鹽的攝入量。

 

咽津液養臟氣 津液指唾液,古人認為津液是人體的精華。在非飲食情況下,經常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,使體內的水分上升至口腔,通過唾液腺變為唾液(津液),再徐徐咽下,有滋養臟氣的良好功效。唐代名醫孫思邈在《養生銘》中說“晨興漱玉津”可以祛病益壽。他每天早上醒來,用舌攪出唾液,徐徐咽下,經此養身,活了100歲。宋代文學家蘇東坡,認為唾液“功用不可量,比之服藥,其效百倍”。年過八旬的乾隆皇帝,其養身法之一就是“齒常叩,津常咽”。

 

莫嗔怒養肝氣 是指平時要心境平和,不要隨便發火。如果經常發怒,導致肝氣持續處於上行狀態,肝氣上逆,同時血液隨氣上逆,造成肝鬱不疏,從而對肝臟造成損害。若經常為生活瑣事動怒,甚至暴跳如雷,就可因怒火而氣亂,使心神無主,陰陽失調,氣血不和,經絡阻塞,臟腑功能紊亂而致病,甚至引起猝死。欲求肝氣條達,疏泄正常,就要“戒怒”、“制怒”,減少情志刺激,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。

 

美飲食養胃氣 美飲食不是說要吃好的、吃貴的,而是說飲食結構要搭配合理。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同,所含營養成分也有差別,只有全面而合理地進行搭配,才能使人體獲得各種不同的營養,以滿足各項生理功能的需要。《內經》提出:“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益精氣”的飲食為案,指出穀物、蔬菜、水果及肉類是飲食的主要組成內容。只有葷素搭配,營養均衡,才能補養胃氣。

 

少思慮養心氣 是指閑來不要胡思亂想。人必有所思,亦必有所慮,但過多思慮,則傷心氣而損壽命。《千金要方》指出:“但能不思衣食,不思聲色,不思勝負,不思曲直,不思得失,不思榮辱。心無煩,形無極……亦可長年”。這裡的不思,應當理解為避免過多的不正當的思慮。應當做到省思少慮,特別是對於個人得失、名譽地位、物質金錢等,不可以汲汲以求,處心積慮,以免失去心理平衡而影響健康。

若常吟牢記“七養訣”,並遵循行之,就能正氣十足,益壽延年。(趙廣蘭)

資料來源:中國中醫全說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ndy 的頭像
    mandy

    御手創健-讓您養生保健康

    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